本期嘉宾:周畅

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

“畅”游东京奥运会专栏主播

从事体育报道7年

本期嘉宾:王沁鸥

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

曾6次前往珠峰实地报道登山季

参与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

主持人:薛园

主持人:三位都是什么时候决定报名参加本届奥运会前方报道的,出发前关于疫情有过顾虑吗?到了之后又感觉如何呢?

丁旭:应该是2019年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东京奥运会的报名。对我来说没有“决定报名”,而是“肯定”会去参加。因为这就是我作为一名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之一,报道奥运会是我们工作中最令人兴奋,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周畅:由于疫情的原因,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其实都很担心我来东京后的安全问题,但是也都非常支持我,因为都能理解。我也觉得非常值得,亲身感受到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和感动。

王沁鸥:没什么顾虑啊,他们敢办,我就敢来呗。现在的感觉就是,挺好的,反正我还很健康。

主持人:先问问第五次参加奥运会报道的丁旭老师,除去疫情影响,感觉这届奥运会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丁旭:疫情对所有人的影响当然都是非常大的,但是这届奥运会在工作强度上来讲和其他的没有什么不同。

丁旭在赛场边做准备工作

作为摄影记者,所有拍摄对象都戴口罩的情况对我们来说会有一点点不爽,因为人的脸最能体现他的心情,能够让我们更容易拍出精彩、能让人铭记的照片——但是现在你却拍不到他的面部表情。

主持人:作为中国第一位从事体育水下摄影的女记者,这次比赛您最满意的照片是哪一张,为什么?

丁旭:我最喜欢的照片是这一张。

7月29日,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张雨霏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丁旭摄

在第6个比赛日中,张雨霏拿到了女子200米蝶泳的冠军,当时我们团队协作,快速对比赛赛况进行了强化后,把张雨霏夺冠的全过程,包括水下照片第一时间发送给编辑部。编辑部也在第一时间抢发出去,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直到现在,这些照片都还在网络上不断传播,对于我们拍摄者来说,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丁旭(左三)和团队同事

主持人:本届奥运会,新华社摄影报道团队第一次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的一员全程参与报道。这对于新华社摄影记者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能具体跟我们讲讲吗?

丁旭:每次在奥运赛场做摄影记者,我们的心情都特别激动,走进赛场就是一个热血贲张的状态。

这次新华社摄影报道团队第一次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中的一员进行报道,我们穿上了象征IOPP的蓝马夹,而不是普通摄影记者的黄色马甲。有了马甲,就在一些位置上有了优先权,当然也还是要遵守国际奥委会对摄影记者和媒体的管理规定。

主持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报道,就是这样一届特殊的盛会,周畅你的感受怎么样?

周畅:确实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说要全程戴口罩,还有跟选手不能保持很近的距离,只能拿着自拍杆把手机伸过去,其实增加了我们采访的难度。

但是我觉得整体经历下来,看到那么多人为了梦想坚持努力,自己也受到了很大鼓舞,觉得所有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也一定会把这种精神带到以后的工作当中。

主持人:作为一名文字记者,这些天你不仅写了很多文字稿件,还拍Vlog,在新华广播开了“畅”游东京专栏等,会不会觉得压力有点大,自我感觉如何?

周畅:这次的奥运会报道我承担了很多跟以往不一样的工作,其实对于自己是全方位的锻炼。

压力确实是非常大,因为赛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可能会发生什么,要写什么稿子。但是我觉得也是很幸福的,尤其当写完了所有稿子回酒店的时候。

还有确实要感谢很多人,比如这次一起跑比赛的团队,比如前后方的协作等 ,背后有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我相信每一个来参加报道的人都是这种情况。

周畅(右二)和一起参与田径项目报道的同事们

主持人: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周畅:肯定是8月1号这一天,先是见证了巩立姣夺得中国首枚奥运会女子铅球的金牌,又见证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好成绩,两个多小时的调整后,决赛中再次跑出了破10秒的成绩。

8月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出战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我在现场能看到当时苏炳添脸上拼命的表情,也看到巩立姣在赛后采访的时候可爱的样子,她说“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们这些胖胖的女孩子,都很善良的”。

我也问了巩立娇,在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之后,为什么还能够站到这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她说是因为梦想。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那天一样,那么深刻地感受到梦想对一个人的力量。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田径女子铅球决赛中,中国选手巩立姣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王丽莉摄

很巧的是,巩立娇跟苏炳添和我一样,都是1989年出生的人,看到同龄的选手还在场上为自己的梦想拼搏的时候,我就想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在苏炳添晋级半决赛、等待决赛的期间,我突然想到了刘翔。后来苏炳添决赛比完进入混采区的时候,也说刘翔是他的偶像,经常给他鼓励,还点了几个小选手的名字,说相信他们会更好。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田径、也是中国体育精神的传承,所以当时就决定要写之前没有预想过的稿子。

周畅(左二)在赛后采访苏炳添

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能在职业生涯留下一篇让很多人能记住的稿子,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亲眼看到了这种传承的流动。我也相信正是因为这种动人的传承,中国体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沁鸥这次主要是作为编辑参加的本届奥运会,当然也写了不少稿,能讲讲你在新闻中心的感受吗?

王沁鸥:对,我现在是在主新闻中心,这里是一个信息交汇的地方。不夸张地说,这两天我密集学习了很多项目的基础知识,你现在让我说出来某几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刚刚是谁创造了新的纪录,我都能背出来,并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看到一线很多记者发来的视频文字,而我在后方做编辑,真的想立刻扔下电脑冲向赛场。但是我们是一个整体,应该在当中发挥好个人的职责,所以能够为前方的记者提供保障,我心里面也有很大的满足感。

主新闻中心的新华社工作间

主持人:因为疫情影响,本届奥运会现场基本都没有观众,而你看到了开幕式的现场,是什么感觉呢?

王沁鸥:说起开幕式,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特别幸运。当时拿到那张开幕式入场票的时候,我都在想着回去要把它裱起来,成为传家宝。开个玩笑。

王沁鸥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到现场真正看了开幕式之后,确实会有一种处于人类共同体当中的感觉,觉得在五环的感召之下,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能够重新相聚在一起,真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

现场有一个环节,我觉得大家可能都会印象很深刻,就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在场上缓缓升起,照耀着下面的运动员,也照耀着我们。我相信它的光芒也投射到了在电视机前关注着这场盛事的大家,那一刻我的内心真的是非常感动。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从小练习体育,也参加了新华社组织的专业滑雪训练,所以这次到东京奥运会前方,有为北京冬奥会报道积攒经验的意思吗,信心如何?

王沁鸥:说起2022年的冬奥会,我的信心是非常足的。

这次在编辑部一线,看到了我们新华社的团队如何工作,体现出了一种怎样的战斗力,我相信到了2022年我们一定会非常圆满地完成报道工作。

新华社对相关记者组织的专业滑雪训练,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报道做准备

快问快答

带了哪些报道“神器”?

丁旭:水下相机的防水罩,还有跟水下摄影相关的一些器材。

周畅:自拍杆,要求要跟选手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只能用自拍杆的方式。

每天工作强度怎么样?

王沁鸥:忙、特别忙,夜里1点下班是标配。

丁旭:晚上12点、1点左右回到驻地,第二天早上再7点起床。

周畅:好累,但是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回国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丁旭:把存在硬盘里的所有的照片好好整理一下。

周畅:好好睡上一觉,等隔离期结束,我还一定要吃一顿火锅。

王沁鸥:我想吃麻辣香锅和涮羊肉!

统!统!安排!

(想了解几位记者奥运会期间的全部作品,可移步新华社客户端记者个人页面~)

资生堂“美力资讯”时间

资生堂集团发布2021年上半年财报

目前,资生堂海外市场虽然仍受疫情影响,但整体呈现复苏。其中,中国业务表现格外亮眼,线上、线下均实现强劲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44.1%,达1,441亿日元;与2019年相比也实现了加速增长。包括SHISEIDO资生堂、肌肤之钥在内的主要品牌在618线上购物节期间销售排名均有所上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非常女记者 | 两次南极,一次北极,航程绕地球好几圈,记者证被国博收藏……

非常女记者 | 新华社一线女机长“炼”成记

非常女记者 | 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新华社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非常女记者|从国际游泳健将到新华社十佳记者,她被外媒视为中国游泳代言人

非常女记者|她为什么能成为新华社国内分社第一位领衔记者

非常女记者| 因为调查报道影响太广,她悄悄把微信头像从孩子改为自己

非常女记者|不出道,只出稿,这位新华社记者神仙颜值,却主动援藏、参与高原科考

非常女记者|两进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半年蹲点凉山8次,新华社也有位“乘风破浪的姐姐”

非常女记者 | 这个“小仙女”和小伙伴发明“刚刚体”,让人看到不一样新华社

非常女记者 | 这位新华社记者曾带着质疑采访黄大年,谈起孩子满眼泪花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薛园 | 校对:张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2010|世界杯谁赢了|达尔戈越南世界杯美丽呵护站|thalgo-vietn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